樊迎春:寫實作為一種號召——茅盾節編《紅樓夢》意義重釋–文史–中找九宮格見證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1934年,茅盾受開通書店之邀停止《紅樓夢》的節編任務。開通書店的初志是“幾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都是青年或青少年歡樂讀的,並且是個人空間應當讓他們讀的;可是長篇小說的字數太多,青年和少年正在上學,沒有那么多的功夫讀,並且這些小說都有若干部門對正在生長的青年和少年不太合適,大師還舉出不少例子來。怎么辦呢?最好出一種刪省的版本,把小說中可有可無的部門刪失落,更主要的是把不合適讓青年和少年讀的部門刪失落”[1]。開通書店由此停止了《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小說的刪省任務,茅盾擔負《紅樓夢》的節編者。茅盾以彼時上海亞東藏書樓翻印的“程乙本”為藍本,將底本刪削失落五分之二,1935年由開通書店出書。1982年,寶文堂書店重印這一版本,之后又有多家出書社重版,多以青少版名之。由於《紅樓夢》研討的汗牛充棟以及茅盾自己的特別成分,茅盾的這一任務并未遭到太多器重,年夜多在回納他的古典文學研討時稍提。但是,茅盾的這一任務在《半夜》出書后的第二年停止,和彼時他的文學不雅念的嚴重變更親密相干,即對天然主義/寫實主義的從頭認知,茅盾在將本身的認知改變利用于對古典小說的闡釋中。斟酌到日后茅盾于我國文藝界的影響,及其對“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主要闡釋,這段節編《紅樓夢》的經過的事況值得更多追蹤關心。

上海亞東藏書樓舊式標點版《紅樓夢》(1922年重版)

《紅樓夢》(節本)寶文堂書店1982年版

《紅樓夢》(節本)中國少年兒童出書社1988年版

一 《紅樓夢》在1920年月:“天然主義的杰作”?

1920年頭,上海亞東藏書樓的編纂汪原放打算出書四部加舊式標點符號和分段的古典小說,即《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西游記》。[2]這一出書打算獲得彼時和亞東藏書樓關系親密的陳獨秀的鼎力支撐。在陳獨秀的牽線搭橋下,胡適也賜與了輔助。第一部《水滸傳》出書時,胡適幾萬字的《水滸傳考據》和陳獨秀的《水滸新敘》赫然刊于卷首。1921年5月,“亞東版”《紅樓夢》排印,卷首異樣由胡、陳領銜。胡適給出了有名的《紅樓夢考據》,陳獨秀則仍然是一篇“新敘”,即《〈紅樓夢〉新敘》。

胡適這部兩萬多字的《紅樓夢考據》后來博得了“新紅學開山之作”的佳譽,紅學史上的考證學派也由此出生。在文章中,胡適經由過程考核各類史料,得出后來為紅學研討者反復援用的結論:

《紅樓夢》明明是一部“將真事隱往”的自敘的書。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便是《紅樓夢》開始時阿誰深自懊悔的“我”!便是書里的甄賈(真假)兩個寶玉的藍本!理解這個事理,便知書中的賈府和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

……

《紅樓夢》只是老誠實實的描述這一個“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的天然趨向。由於這般,所以《紅樓夢》是一部天然主義的杰作。那班猜謎的紅學大師不知道《紅樓夢》的真價值正在這平庸無奇的天然主義的下面,所以他們偏要絞盡血汗往猜那想進非非的笨謎,所以他們偏要用盡心思往替《紅樓夢》加上一層極不天然的說明。[3]

胡適提到“那班猜謎的紅學大師”,當然是有所指,他的重要對話者是以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為代表的“索隱派”,這也是紅學史上著名的“蔡胡之爭”。“新紅學”的定名者顧頡剛不滿于“疇前人的研討方式,不重視于現實的資料而重視于猜度力的靈敏”,“盼望大師看著這舊紅學的打垮,新紅學的成立”,“用新方式把握現實的資料”。[4]在他看來,“新紅學”之“新”正在于以“迷信”的方式停止學術考據與研討。

另一邊,個人空間陳獨秀僅千余字的《〈紅樓夢〉新敘》,開篇即表達本身對近代中西小說差別的見解。他以為中國小說一向都是“善述故事”,而西洋小說底本也是這般,但近代以來“受了實證迷信的方式之影響,變為專重善寫情面一方面,善述故事一方面遂完整劃回汗青范圍”。在陳獨秀看來,這種變更是“學術界底分任務用”,也就是說,近代西洋完成了小說家和汗青學家的分工,而中國的這種不分工招致“一方面削減小說底興趣,一方面又削減汗青底對的性”。陳獨秀以為小說家應專注書寫“情面”,不該對“故事”陷溺,《紅樓夢》的故事便因未與汗青分工而讓人“感到零碎可厭”[5],這也恰是由於中國近代以來沒有遭到“實證迷信的方式之影響”。陳獨秀的情面、故事二分法當然有極年夜的偏頗之處,但他卻也由此道出了1921年中國常識分子急切向往實證與迷信精力的現實。

1923年,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將《紅樓夢》獨辟一章,以“清之情面小說”名之。魯迅婉言《紅樓夢》“全書所寫,雖不過悲喜之情,離合之跡,而人物變亂,則解脫舊套,與在先之情面小說甚分歧”,“蓋論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正因寫實,轉成新穎”。[6]也就是說,魯迅也是在“本真”“親歷”的意義上高度評價《紅樓夢》價值的。1924年,他赴西安講學,指出“(《紅樓夢》)其要點在敢于照實描述,并無遮掩,和疇前的小說敘大好人完整是好,壞人完整是壞的,年夜不雷同,所以此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惟和寫法都打破了”[7]。《紅樓夢》正因這“寫實”得以“與在先之情面小說甚分歧”。魯迅更重視的顯然是《紅樓夢》的“立異”認識,重視其對以往傳統的衝破,寫出了“人”的復雜性,即“真的人物”。

從胡適、陳獨秀到魯迅,他們對《紅樓夢》的評價不測告竣了某種共鳴:實。胡適和魯迅均以為《紅樓夢》貴在寫實,陳獨秀則呼吁小說應接收實證與迷信精力之影響。現實上,諸多主要的常識分子都在分歧時代、分歧場所表達過對文藝作品寫實品德的推重。陳獨秀在1915年的《古代歐洲文藝史譚》中就指出“古代歐洲文藝,無論何派,悉受天然主義之傳染感動”[8],包含《新青年》《西方雜志》在內的諸多主要雜志彼時也都推介了不少歐美寫實主義的作家與作品,左拉、莫泊桑、龔古爾兄弟等寫實作家的作品紛共享空間紜進進國人視野。為何“寫實”會在這一時代變得尤為主要?這和“五四”時代對德師長教師、賽師長教師的倡導親密相干,“賽師長教師”(science)所請求的恰是客不雅、真正的,“對彼時的常識分子和文人而言,‘寫實’絕對于蒙昧不義,佈滿束縛和發蒙意義,儼然奉了‘寫實’之名,本相得以浮現,真情得以吐露,真諦得以昭彰”[9]。換句話說,對“寫實”的訴求恰是那時社會政治周遭的狀況的文學投射。彼時的茅盾也并未處于潮水之外。

1920年頭,茅盾受商務印書館王莼農之托開端掌管《小說月報》中的“小說新潮”欄目,并當真寫了《“小說新潮”欄宣言》。在宣言中,茅盾表現,“西洋的小說曾經由浪漫主義(Romanticism))進而為寫實主義(Realism)、表象主義(Symboliasm)、新浪漫主義(New Romanticism),我國卻仍是逗留在寫實以前,這個又顯然是步人后塵的”[10]。關于西洋小說的成長線索,陳獨秀在1915年也曾指出,“歐洲文藝思惟之變遷,由古典主義一變而為幻想主義……由幻想主義,再變而為寫實主義(Realism),更進而為天然主義(Naturalism)”[11]。陳獨秀、茅盾也恰是在如許的意義上闡明此時的中國小說落后于東方小說的客不雅現實。“平易近主”“迷信”的年夜旗已然舉起,說話文字的反動早已推動,文學藝術急需以創作實行照應時期海潮。茅盾以為,“新文學就是退化的文學,退化的文學有三件要素:一是廣泛的性質;二是有表示人生、領導人生的才能;三是為布衣的非為普通特別階層的人的”[12]。那么在彼時的中國,什么是“退化的文學”?什么又是“表示人生”的文學呢?茅盾的謎底是“應當從寫實派、天然派先容起”[13],由於依照東方文藝思潮的成長紀律,中國小說成長的下一階段正應當是“寫實主義”,對寫實派、天然派的先容就是對落后的中國文學的挽救性“退化”,是自動地助力中國文學追逐世界潮水。在宣言中,茅盾明白表現,打算用一年時光對天然派、寫實派小說停止譯介,且列出了具體的目次。比擬于陳獨秀、胡適等人的反動先聲,茅盾給出了詳細操縱途徑。

當然,在推介天然派、寫實派小說的同時,茅盾也沿著本身的文藝“退化論”途徑推介“寫實主義”之后的“表象主義”“新浪漫主義”,有學者從1990年月新發明的茅盾致胡適的四封信中得出結論,以為是胡適的嚴厲“提示”使得茅盾修改了持續向進步化的不雅念[14],此非本文會商的重點,但可以確認的是,到改造推動近兩年后的1921年8月,茅盾仍是回到了對天然派、寫實派的推許途徑上。在給周作人的信中,他表達了對那時收到的投稿的不滿足,具體羅列了稿件的毛病。而茅盾給出的藥方也簡略直接,“弟感到這些廣泛的弊病惟有天然主義可以療之,邇來我感到天然主義在中國應有一年以上的倡導和研討”[15];在同月給胡適的信中,他表現“預計從第八號起的《小說月報》上,期期倡導天然主義”[16]。也恰是在推動改造的這一兩年時光里,茅盾直接推進了后來有名的“文學研討會”的成立并成為初始成員,《小說月報》也成為文學研討會成員們發聲的主要陣地。固然這群同人的文學不雅念和創風格格依然有不少差別,但全體上基礎都承認“為人生的藝術”。“文學是為表示人生而作的。文學家所欲表示的人生,決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會一平易近族的人生”[17]。天然主義、寫實主義恰是從“天然浮現”“客不雅反應”的維度上知足常識分子請求的文學重視當下、描摹實際、裸露題目以求改革的愿看。一個門戶的不雅念和實行當然缺乏以代表全部時期,文學研討會和發明社的不雅念之爭后來也成為主要的文學史事務,但毫無疑問他們確切代表了那時很是主要的一股思潮。“改組的《小說月報》第一期印了五千冊,頓時銷完,遍地分館紛紜來電請求下期多發,于是第二期印了七千,到第一卷末期,已印一萬”[18]。茅盾等人在相當水平上掌握住了時期的脈搏,寫實派、天然派當之無愧為“退化的文學”之一種。由此,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皆從“實”的視角會商《紅樓夢》也算是時期的題中應有之義。

比擬于文學藝術涵養深摯的魯迅、茅盾,陳獨秀實在更多是反動家、社會改造者,他所盼望的,是小說家和汗青學家的“分工”,或許說,是將“情面”和“汗青”停止機械切割,若“故事”不克不及作為“史料”,則應刪削,是以,陳獨秀在《〈紅樓夢〉新敘》的開頭呼吁,“我嘗認為若有名手將《紅樓夢》零碎的故事盡量刪削,單留下善寫情面的部門,可以算中國近代語的文學作品中代表著作”[19]。偶合的是,十三年后,“刪削”《紅樓夢》的恰是茅盾。但是,茅盾遵守的刪削準繩是陳獨秀所期冀的那種嗎?

二 從牯嶺到東京:變節天然主義之路

茅盾的節本將《紅樓夢》刪削至了底本的五分之三,且重訂章回,重擬回目。茅盾在導言中回應了陳獨秀十幾年前的希冀,并表現“鄙人何敢僭稱‘名手’,但對于陳師長教師這個提議,卻覺得興味,難免年夜著膽量,冒昧那《紅樓夢》一遭兒”[20]。從節編成果上看,茅盾顯然沒有接收陳獨秀的文學不雅念,他自有一套本身的準繩。在導言中,茅盾簡略先容了曹雪芹的門第佈景和《紅樓夢》“‘增訂補作’的小史”[21]。在曹雪芹出身、《紅樓夢》版本變遷等題目上,茅盾基礎承認胡適《紅樓夢考據》中的不雅點,以為“《紅樓夢》只是一部自敘傳性質的小說”,“書中何事何人,無非是作者的生涯及經歷罷了”。茅盾在如許的意義上以為《紅樓夢》是“一位作家有興趣地用了寫實主義的作品”[22],這和1920年月胡適、魯迅等人的不雅點分歧。茅盾“私擬了三個準繩”:

第一,“通靈寶玉”“木石姻緣”“金玉姻緣”“警幻仙境”等等“神話”,無非是曹雪芹的煙幕彈,而“太虛幻景”里的“金陵十二釵”正正冊以及“紅樓夢新曲”十二支等等“宿命論”又是曹雪芹的逋逃藪,放在“寫實精力”頗見濃重的全書中,很不協調,論文章亦未見精采,鄙人就勇敢將它所有的刪往……

第二,年夜不雅園眾姊妹結社吟詩,新年打燈謎,諸這般類“大雅”的故事,在全書中算得最有趣的章回。……這一部門大雅勝事,此刻也所有的刪往。

第三,賈寶玉挨打,……“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政放外任,……可是這幾段文字實在平平,割往了也和全書的故事的成長沒有關系,此刻就“盡量刪削”了往。……秦可卿的凶事,元妃探親,大年節祭宗祠,元宵開夜宴,賈母的凶事等等,算得很好的社會史料,所以就留上去了。[23]

茅盾的節編準繩當然是汗青語境的投射,卻并非獲得一切人承認,好比曾盛贊《半夜》的吳宓便評價這一版本是使“全書之精力幻想全掉”[24],古典文學和本國文藝涵養皆深摯的茅盾給出這般簡略粗魯的節編準繩確切讓人掃興,但茅盾顯然別有懷抱。茅盾以為,“一部自敘傳性質的小說總也有一個中間思惟”[25],而《紅樓夢》的中間思惟就是“寫婚姻不不受拘束的苦楚”,依照茅盾對“寫實主義”的推重,《紅樓夢》恰是由於寫封建社會中青年男女被婚姻軌制搾取的現實而具有主要價值,但“曹雪芹仍然不敢明清楚白進犯婚姻不不受拘束的理教,所以他又造出‘通靈寶玉’和‘靈芝草’的神話,認為粉飾”。曹雪芹如許“發展在貧賤家庭中的人,要對抗而不得的時辰,會天然而然的迴避到‘宿命論’里往,所謂‘木石姻緣’也就是他迴避的認識的表示”[26],是以,茅盾便需求將迴避到“神話世界”中的曹雪芹拉回到“實際生涯”中來,將他的“逋逃藪”徹底打破,讓《紅樓夢》掉往虛幻的外殼,釀成純真的“生涯經歷”的“寫實”。與此同時,那些帶著古典文學大雅特質的詩詞歌賦、結社雅集也必需刪除,由於這是“文學反動”所請求的“推倒砥礪的奉承的貴族文學”,“推倒陳舊的浪費的古典文學”,也是茅盾小我對天然派、寫實派創作原則的認知。那些排場、事務被保存是由於合適陳獨秀所請求的“故事”具有的“史料”價值。

需求特殊留意的是,茅盾此時只誇大了紅樓夢的“寫實”,卻沒有再說起早年被以為在退化論序列上更優于“寫實主義”的“天然主義”,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需求回到對茅盾來說至關主要的1927年。年夜反動的掉敗繁重衝擊了一大量提高常識分子,茅盾也在這年7月由於滯留廬山牯嶺而非按打算前去南昌激發備受爭議的“脫黨事務”,歷經小我政治與精力生涯的雙重轉機。前往上海后,由於遭到公民黨方面的通緝,茅盾開端半地下生涯。也是在此時代,沈雁冰開端以“茅盾”的筆名行世,創作完成了“《蝕》三部曲”(《破滅》《搖動》《尋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家”。茅盾也曾直接辨白本身的創作心思:

從《破滅》至《尋求》這一段時光恰是中國艱屯之際,作者當然有很多新感慨,沒有方法不吐露出來。我也了解,假如我嘴上說得英勇些,象一個大方鼓動感動之士,大要我的贊美者還要多些罷;可是我從來不善于痛哭流涕一觸即發的那一套志士氣勢,并且想到本身只能躲在房里做文章,曾經是可鄙的懦怯,何須再不自慚的偏要嘴硬呢?我就感到躲在房里寫在紙面的英勇話是好笑的。想以此沽名釣譽,博人家說一聲“究竟仍是反動的”,我并不否決他人往這么做,但我本身倒是一百二非常的不愿意。所以我只能說誠實話;我有點破滅,我灰心,我低沉,我都很誠實的表示在三篇小說里。[27]

“牯嶺時辰”對茅盾來說當然不是無關緊要的,有學者便以為1927年8月之后,是“作家茅盾”取代“政治家茅盾”更生。[28]但是,對茅盾來說,“《破滅》三部曲只是時期的描述,是本身想可以或許若何忠誠便若何忠誠的時期描述”[29],《破滅》《搖動》是客不雅的真正的,而《尋求》偏灰心的感情基調是由於“我那時產生精力上的苦悶,我的思惟在半晌之間會有好幾回來去的沖突,我的情感忽而高亢熾熱,忽而跌下往,冰普通冷”。[30]也就是說,此時的茅盾對于反動的立場和對文學的實行均是來自本身真正的的生涯和感情經歷,并無任何的虛假或妄語。這也恰是主編《小說月報》時代茅盾推重的天然派主義的基礎要義。但寫下《從牯嶺到東京》時的茅盾,對天然主義的立場已然產生變更:

有一位英國批駁家說過如許的話:左拉由於要做小說,才往經歷人生;托爾斯泰則是經歷了人生以后才來做小說。

這兩位巨匠的動身點何其分歧,但是他們的作品卻異樣的震撼了一世了!左拉對于人生的立場至多可說是“冷不雅的”,和托爾斯泰那樣的酷愛人生,顯然又是正相反;但是他們的作品卻又異樣是實際人生的批駁和反應。我愛左拉,我亦愛托爾斯泰。我已經熱情地——固然有效地並且很受誤解和否決,宣傳過左拉的天然主義,可是到我本身來試作小說的時辰,我卻更近于托爾斯泰了。天然我不至于傲慢到自擬于托爾斯泰;并且我的生涯、我的思惟,和這位俄國高文家也沒幾分的相像;我的意思只是:固然人家認定我是天然主義的信徒,——此刻我許久不談天然主義了,也還有那樣的話,——但是其實我未嘗依了天然主義的紀律開端我的創作生活;相反的,我是真正的地往生涯,經歷了騷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終于感得了破滅的悲痛,人生的牴觸,在低沉的心境下,孤寂的生涯中,而尚受生涯固執的安排,想要以我的性命力的余燼從別方面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一星微光,于是我就開端創作了。我不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后往經歷人生。[31]

原來同屬于寫實派[32]陣營的左拉和托爾斯泰在這里被嚴厲區分為兩品種型(天然主義/寫實主義),且被分為冷不雅人生與酷愛人生、先創作后經歷與先經歷后創作兩個極端。盡管茅盾和陳獨秀等人在1920年月初都以為是寫實主義進一個步驟成長而有了天然主義,在退化論的系統上,天然主義應當更勝一籌,但在這里,情形產生了變更,固然沒有做明白的高下好壞劃分,但茅盾實在給出了本身的價值判定。也就是說,至多從1928年開端,已經虔誠信仰東方文藝思潮退化不雅的茅盾曾經開端有了文藝不雅念上的認知變更,而這種價值判定和認知變更幾多和彼時文壇對茅盾《破滅》《搖動》的批駁以及相干爭辯有關。

以錢杏邨的《〈破滅〉書評》《〈搖動〉(評論)》[33]為代表,對茅盾的“批駁”重要在于“開頭處有些缺點,作者沒有暗示反動人物一條前途”以及“在描述方面卻有破敗的陳跡,讀者不克不及知足,技能方面得更一個步驟涵養”[34],而那時正在紛紜擾擾停止的,是關于“反動文學”的論爭。“反動文學”的“提倡者們接收了那時共產黨內‘左’傾道路的影響,以為固然反動陷于高潮,但無產階層文學活動的倡導能推進政治上的連續反動”,文學的義務就是“反應階層的實行和意欲”,文學應當被“看成組織的反動的東西往應用”[35]。極端者如錢杏邨等人甚至以“逝世往的阿Q時期”進犯魯迅、茅盾、葉圣陶等人,以為他們也是“封建余孽”,他們是在替有產者和有小產者寫作。茅盾實在是在1928年7月初才分開上海,對國際的情形顯然是熟習的(或許如秦德君所說,恰是由於遭到進犯太多而避走japan(日本)[36]),《從牯嶺到東京》寫于達到japan(日本)當月,茅盾的復雜心境可見一斑。但是,在鼎力倡導天然派/寫實派的1920年,茅盾就曾經指出“寫實文學能鞭撻矣,而不克不及處理;能揭露現社會之內幕矣,而不克不及放進將來社會之光亮”,也就是說,1928年的文壇對《破滅》《搖動》等的批駁,茅盾早在1920年就曾經認識到了,而他給出的藥樸直是退化論鏈條中的下一階段,即“新浪漫主義”,由於“新浪漫主義為解救寫實主義豐肉弱靈之弊,為解救寫實主義之全批駁而不指引,為解救寫實主義之不見惡中有善,與當世哲學人格惟心論之趨勢,實相照應”[37]。但是,歷經“牯嶺時辰”精力演變的茅盾幾多也遺忘了現在的唉聲歎氣,他此時以為,“我不克不及使我的小說中人有一條前途,就由於我既不愿意昧著良知說本身認為否則的話,而又不是年夜天賦可以或許發見一條自負得過的前途來指引給大師。……這前途之差未幾成為‘盡路’,此刻不是曾經證實得很清楚?”[38]由此看來,錢杏邨等人從右翼思惟動身的批駁也是不雅念意義上的“恰到好處”,1928年的茅盾確切曾經不是1920年的茅盾了。

至此,茅盾變節了曾虔誠崇奉的天然主義,同時也損失了對“新浪漫主義”的尋求與信心。在《從牯嶺到東京》開頭,茅盾又將筆鋒一轉,“灰心頹廢的顏色應當覆滅了”,“《尋求》中心的灰心苦悶被海風吹得干干凈凈了,此刻是北歐的英勇的運命女神做我精力上的前導”。此時所說的“北歐的英勇運命女神”又是指什么呢?茅盾為何會在破滅和搖動之后在東京重振旗鼓?1934年的茅盾在節編《紅樓夢》時所倡導的“寫實精力”是昔時的“寫實”的承襲仍是得益于這新的“北歐的運命女神”?

三 “新寫實派文學”:“社會迷信家”的養成

《從牯嶺到東京》是茅盾心路過程的辨白,也是他文學不雅念改變的見證,作為自辯也作為不雅念表達,茅盾表達了對于“小資產階層”的立場。他以為:“中國反動能否竟可拋開小資產階層,也仍是一個費人研討的題目。我就感到中國反動的前程還不克不及全然拋開小資產階層。”“此刻的小資產階層沒有苦楚么?他們不被搾取么?假如他們確是有苦楚,被搾取,為什么反動文藝者要將他們視異化外之平易近,不屑污你們的神圣的筆尖呢?”“簡直全國非常之六,是屬于小資產階層的中國,但是它的文壇上沒有表示小資產階層的作品,這不克不及不說是怪景象罷!”“我信任我們的新文藝需求一個寬大的讀者對象,我們不得不從青年先生推行到小資產階層的市平易近,我們要聲訴他們的苦楚,我們要衝動他們的情熱。”[39]茅盾顯然對當下文壇創作完整疏忽小資產階層這一主要群體表現不滿,并以為以後所謂的為了無產階層創作的作品現實的讀者并不是沒有瀏覽才能和瀏覽閑暇的無產階層,而恰好是從未被描述和器重的小資產階層,他因此呼吁追蹤關心小資產階層,追蹤關心他們的苦楚和掙扎。由於茅盾此番對中國社會階級的奇特掌握,有學者甚至以為《從牯嶺到東京》是1930年月初大張旗鼓的“中國社會性質論爭”的尾聲。[40]

茅盾這篇回應再次招致非議之聲(如錢杏邨的文章《茅盾與實際》),乃至在一年后寫作《讀〈倪煥之〉》時茅盾不得不再針對《從牯嶺到東京》的回應作出回應。茅盾否定本身那時是要倡導“小資產階層文學”,而是誇大作家“應當揀本身最熟悉的事來描述”。茅盾當然是熟習小資產階層的,他不滿的,是“今朝很多作者仍是僅僅依據了一點耳食的社會迷信知識或是辯證法,便自信非凡地寫他們所謂富有反動情感的‘即興小說’”[41],茅盾所訴求的,是他本身定名的“新寫實派文學”:

一篇小說之有無時期性,并不克不及僅僅所以否描述到時期空氣為知足;連時期空氣都表示不出的作品,即便寫得很漂亮,只不外成為資產階層文藝的玩意兒。所謂時期性,我認為,在表示了時期空氣而外,還應當有兩個要義:一是時期授與人們以如何的影響,二是人們的團體的活氣又如何地將時期推動了新標的目的,換言之,便是如何地敦促汗青進進了必定的新時期,再換一句說,便是如何地由于人們的團體的運動而及早完成了汗青的必定。在如許的意義下,方是古代的新寫實派文學所要表示的時期性。[42]

1930年4月,茅盾停止一年多的japan(日本)生涯回到上海,持續“地下”生涯的同時,在馮乃超的約請下正式參加“左聯”,也由此正式進進“右翼”作家群體。固然他在《從牯嶺到東京》中表現曾經不再悵惘,但可否找回以及若何找回1927年之前的幻想與熱忱還是未知之數。也是在這段過渡時代,茅盾開端了《半夜》的創作。比擬于他鄙夷的那些“僅僅依據了一點耳食的社會迷信知識或是辯證法”就開端創作的作家,創作《半夜》的茅盾確切有可以引認為傲的處所。

“社會迷信”在近古代中國的成長其來有自[43],但真正成為常識分子的共鳴是在1927年年夜反動掉敗之后,在反動漲潮的時辰,“社會迷信”的從頭發明“作為常識和舉動計劃”,成為“反動不雅念的共享空間常識建構”,是彼時“常識青年的反動心路”,“社會迷信應當成為各類行業和個人工作所共享的‘堆疊共鳴’,是輔助每種從事詳細任務和實際扶植的人可以或許具有一種‘改革社會’的迷信目光的常識體系”。[44]二三十年月最風行的“社會迷信”非馬克思主義莫屬。“代表了蘇聯官方不雅點的布哈林和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所著的《共產主義ABC》是此時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常識的一個很是風行的起源。與唯心主義實際尤其相干的是布哈林的《汗青唯心主義》,它被瞿秋白以《社會迷信概論》為名改編為中文”[45],彼時瞿秋白正在上海年夜學擔負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這本改編書恰是他在夏令講學會上的講稿。而此時瞿秋白任教的上海年夜學成立于1922年,現實上是“反動人才培訓基地”“共產黨干部培訓黌舍”,茅盾彼時也進進上海年夜學文學系任教,在這里與瞿秋白瞭解并開端了二人的友情。現實上,茅盾很早就參加了陳獨秀于上海開辦的共產主義小組,并為小組的刊物翻譯文章,為小組供給會議場地,他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批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新思潮、餐與加入共產主義運動的青年。而在商務印書館任務和掌管《小說月報》的經過歷程中,茅盾開設的《海內文壇新聞》專欄遍覽世界列國作家、作品、文藝思潮新聞。換句話說,茅盾深諳本國文藝的各類最新實際,當然包含給世界無產階層反動帶來劇變的俄國(蘇聯)思潮。“1927年中國年夜反動掉敗以后,我開端寫小說。對于布爾喬亞的文學實際,我已經有過相當的研討,可是我了解這些舊實際不克不及領導我的任務,我極力想從‘十月反動’及其文學收獲中進修;我困苦地但是果斷地要脫下我的舊外衣”,“我這任務精力以及任務標的目的,是‘十月反動’及其文學收獲給我的!”[46]寫于1934年3月的對于1927年的追想或許有后設視角的重釋,但也由此表白了1934年的茅盾的不雅念偏向,此時的茅盾是剛出書《半夜》的茅盾。在《〈半夜〉后記》中,茅盾自述創作初志:

……就在那時辰,我有了年夜範圍地描述中國社會景象的打算。……

我的原定計畫比此刻寫成的還要年夜很多。例如鄉村的經濟情況,小市鎮居平易近的認識形狀(這決不像某一班人所想象那樣純真),以及一九三〇年的“新儒林外史”,——我原來都預計連鎖到此刻這本書的總構造之內;又如書中曾經描述到的幾個小構造,本也預計還要成長得充足些;可是都由於今夏的熾烈傷害損失了我的安康,只好敷衍了事割棄了,因此本書就成為此刻的樣子——著重于都會生涯的描述。[47]

《半夜》當然不是完善的,也沒有完整完成茅盾的初心,但茅盾自己的不雅念倒是越來越清楚,“一個作家不單對于社會迷信應有所有的的透闢的常識,并且真可以或許理解,并且應用那社會迷信的性命素——唯物辯證法;并且以這辯證法為東西,往從繁復的社會景象平分析出它的動律和意向”[48],他在進進1930年月后確切有興趣以新的實際不雅念書寫反應當下時期全貌的史詩性作品,“全景式”浮現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全體樣貌,這也恰是“社會迷信”的基礎要義,唯其這般才可以真正清楚實際、發明題目。瞿秋白在昔時就看到了《半夜》的奇特進獻,他指出《半夜》“利用真正的社會迷信,在文藝上表示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層關系”[49],瞿秋白以政治家的敏感正確掌握了《半夜》首創的主要傳統,即“社會迷信”與“實際主義文學”的交織。多年后,學者嚴家炎將以《半夜》為代表的一批小說定名為“社會分析派”,以為《半夜》開辟了“用迷信世界不雅分析社會實際的新的創作途徑”,這個門戶的作家也兼具了“社會迷信家”的氣質。[50]嚴家炎與瞿秋白跨越時空完成了對統一個題目的發明息爭答。由此,我們可以基礎清楚1930年月的茅盾所訴求的文學幻想。

我們終于可以回到節編《紅樓夢》的茅盾。顛末《半夜》的創作和修正[51]實行,作家茅盾重獲重生。阿誰從牯嶺上掉意而回的青年曾經生長為有果斷信心的右翼作家。茅盾此時接收開通書店的約請能夠只是出于與開通書店的章錫琛、葉圣陶等人的友情,也能夠是由於茅盾對《紅樓夢》的熟習在圈內也算是人盡皆知,他其實欠好推辭。[52]又或許,茅盾也想借此致敬本身觀賞的古典文學作品,轉達一些當下的文學不雅念。不論出于何種考量,經過的事況過被稱為“半夜年”的1933年之后著手《紅樓夢》的節編任務,茅盾顯然輕車熟路。此時的茅盾推重的,恰是周全、正確浮現社會樣貌,以社會迷信視野分析和認知實際的文學類型,而《紅樓夢》作為封建時期末期的長篇小說,在1920年月被常識分子廣泛闡釋為寫實杰作,其周全而真正的地浮現了彼時社會、政治、經濟、文明、世情各個方面,稱得上全景式的書寫。茅盾一方面承認胡適的考證結果,為其客不雅、真正的性背書,另一方面總結《紅樓夢》的中間思惟是“寫婚姻不不受拘束的苦楚”,更將《紅樓夢》的立意落到實處。茅盾由此贊賞“作家有興趣地利用了寫實主義”的“寫實精力”,而這種精力的寶貴正在于對世戀人情的掌握,茅盾遺憾的是“沒有一小我依了《紅樓夢》的‘寫實的精力’來描述那時的世態。所以《紅樓夢》自己所開端的中國小說發財史上的新階段,不幸也就‘及身而終’了”[53]。

需求特殊說起的是,茅盾在誇大《紅樓夢》“寫實精力”的同時也贊譽《紅樓夢》對“活生生的人”的描述,贊譽其書寫人物的高明技能,更主要的是,茅盾以為《紅樓夢》“每一回書中心也沒有整潔的‘構造’”,“讀者卻總要往下看,不克不及中斷”,“‘整潔的構造’天然是好的,不外硬做出來的‘整潔的構造’常常使人讀后覺得不天然”,誰擁有“天然是好的”“整潔的構造”呢?茅盾心中的謎底想必是《半夜》,但即使《半夜》獲得了這般優良的成就,《紅樓夢》缺少《半夜》構造上的長處,茅盾仍然以深摯的文學素養給出了公允的評論,這能夠也是文學批駁意義上的“唯心主義”。這也是為什么茅盾在導言開頭會說,“中先生諸君假如想從《紅樓夢》學一點文學的技能,則此部節本固然未能盡善,或許還有點用途”[54]。直到寫下《關于曹雪芹》的1963年,茅盾仍然不忘初心,“《紅樓夢講座場地》構造上的完全與周密,不單跨越了《水滸》,也跨越了《金瓶梅》”,“曹雪芹塑造人物,真是細描粗勒,一筆不茍”。[55]

但是,茅盾對《紅樓夢》藝術構造的確定也無法轉變他對此中“非寫實”部門的全然否認。依照胡適的設法,《紅樓夢》《水滸傳》等書有很多淫穢的處所,假如要給先生看,“還有一個救弊的方式,就是西洋人所謂‘洗凈了的版本(Expurgated edition)’,把那些淫穢的部門刪省往,專作‘黌舍用本’”[56]。這也是開通書店約請茅盾做刪削的重要緣由。也就是說,茅盾要做的,實在是刪往淫穢部門即可(這也是為什么開通書店開端稱刪削本為“潔本”),但茅盾的三個準繩將貫串全書的木石姻緣、警幻仙境、太虛幻景等外容悉數刪往,不留任何浪漫與想象的空間(茅盾在導言中自稱本身的版本是“節本”),由於依照茅盾的“寫實精力”,這些內在的事務對表示世態情面、婚姻不自立等實際主題并無任何好處,甚至減弱了“實”的部門;更主要的是,這是曹雪芹的“逋逃藪”,茅盾將其視為某種意志單薄。我們了解一下狀況永遠一副“能人”抽像的吳蓀甫,或允許以懂得茅盾此時所觀賞的人物抽像。塑造出《蝕》三部曲中那些優柔寡斷的小資產階層抽像的茅盾全然擯棄了已經的文藝偏向,由於讓茅盾重振旗鼓的,是“北歐的運命女神”。

茅盾在《寫在〈野薔薇〉的後面》中具體說明了北歐神話中的命運女神,簡略地說,就是分辨代表曩昔、此刻、將來的三姐妹,茅盾顯然是喜愛“盛年,活躍,英勇,直視前程”[57]的“此刻”女神,“把將來的光亮掩飾在實際的暗中上,如許的措施,人們稱之為英勇;但是遮蔽了實際的暗中,只想以未來的光亮為掀動的手腕,又算是什么呀!真的勇者是敢于注視實際的,是從實際的丑惡中體認出未來的必定,是并沒把它看成預定券而后始信任。真的有用的任務是要使人們透視過實際的丑惡而本身往熟悉人類巨大的未來,從而產生信任”[58]。這和魯迅“有我所不甘願答應的在你們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往”以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暗澹的人生,敢于重視淋漓的鮮血”是異曲而同工的。對茅盾來說,所謂的“光亮的將來”并不該該是“寫”出來的,他在《從牯嶺到東京》中就明白表現了對“前途”的不信賴,而他已經信任的“新浪漫主義”給出的“領導”也曾經不再對茅盾組成引誘,他要的是“此刻”(Verdandi)女神的垂青,要的是不掩飾的實際,光亮或許暗中皆可,是可以注視而后信任的此時此刻。

于是,在1935年的一篇小文章中評價余劍秋《評紅樓夢》時,茅盾指出“《紅樓夢》以前不是沒有異樣的描述情面世態的文藝作品,但《紅樓夢》更為寫實的,所以我們對他的評價特殊高些。假如過了這范圍,想在這部小說里找出‘封建貴族瓦解的經過歷程’,因此說它是‘封建社會成長到末葉的必定要有的產品’,似乎總不免難免牽強”[59]。可見茅盾甚至對“封建貴族瓦解的經過歷程”“必定產品”等判定性話語都非常警戒。由於那并不“寫實”,那是后設視角的附會。就像《半夜》的開頭,吳蓀甫清楚“什么都完了”,但也只是呼喊著“出船埠”上牯嶺,此時的吳蓀甫仿佛是1927年的“沈雁冰”,要往了解一下狀況“赤軍是如何的三頭六臂了不得”[60]。茅盾要的是重視實際,而后信任將來,而不是僅僅依據實際以及耳食的社會迷信常識往猜測或承諾將來。什么“新寫實派文學”對“汗青進進了必定的新時期”是“敦促”而非對“新時期”的“寫實”。換句話說,被“寫實”的,只能是“當下此刻”。于此,我們在“社會迷信家”茅盾這里依稀可見“天然主義”信徒遠往的斑駁背影。

結 語

茅盾畢生追蹤關心《紅樓夢》,新中國成立后也屢次列席紅學界相干運動,還曾親身為紅學會議題詩,1934年節編《紅樓夢》的任務在他全部創作生活中或許稱不上多么主要,但這一任務緊接著《半夜》而來。《半夜》是茅盾從“牯嶺時辰”的破滅中從頭抖擻之后的力作,也是茅盾由崇奉東方文藝思潮退化論改弦更張為唯物史不雅/社會迷信的實行之作;而節編《紅樓夢》,恰是茅盾在這一創作實行之后對本身深諳的中國古典文學的一次即時闡釋,是茅盾彼時對本身文藝不雅念的一次古今貫穿。

在茅盾從事這項任務的同時,中國文壇另一位主要的文藝實際家周揚正在冉冉升起,他在1933年頒發了《關于“社會主義實際主義”與反動的浪漫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作方式”之否認》一文,正式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概念先容進中國。“社會主義實際主義”請求的恰是真正的地反應實際的實質紀律和成長趨向,似乎暗合了茅盾“新寫實派文學”請求的“將時期推動了新標的目的”。茅盾在1950年表現,“最提高的創作方式,是社會主義的實際主義的創作方式”[61],這一結論的天生無疑是他的寫實不雅念的又一次(或屢次)變更后的成果,也是另一個需求專文會商的復雜題目。從1920年月對天然主義的推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對“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闡釋,寫實作為一種號召,一直組成茅盾文藝不雅念發展與變更的主要標的目的。

注釋:

[1]葉圣陶:《紅樓夢(節本)·重印前記》,寶文堂書店1982年版,第1頁。

[2]關于幾部古典小說的出書打算和出書經過歷程可拜見汪原放《回想亞東藏書樓》,學林出書社1983年版。

[3]胡適:《紅樓夢考據(刊定稿)》,宋廣波編校:《胡適論紅樓夢》,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164、172頁。

[4]顧頡剛:《紅樓夢辨·序》,俞平伯:《紅樓夢辨》,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6~7頁。

[5]陳獨秀:《〈紅樓夢〉(我認為用〈石頭記〉好些)新敘》,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亞東藏書樓1921年版,第1、2頁。

[6]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選集》第9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第241、242頁。

[7]魯迅:《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魯迅選集》第9卷,第348頁。

[8]陳獨秀:《古代歐洲文藝史譚》,《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3號。

[9]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擬:茅盾、老舍、沈從文 序文》,復旦年夜學出書社2011年版,第1頁。

[10][13]茅盾:《“小說新潮”欄宣言》,最後頒發于《小說月報》1920年1月25日第11卷第1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八》,黃山書社2014年版,第13、13頁。

[11]陳獨秀:《古代歐洲文藝史譚》,《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3號。

[12]茅盾:《新舊文學平議之評斷》,最後頒發于《小說月報》1920年1月25日第11卷第1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八》,第21頁。

[14]關于茅盾在改造《小說月報》經過歷程中對天然派、寫實派的推介不雅念的搖動,以及胡適的感化可拜見沈衛威《新發明茅盾(沈雁冰)致胡適四封信——茅盾重新浪漫主義向寫實主義改變的契機》,《河南年夜學學報》1996年第3期;陳昶《胡適與〈小說月報〉的轉型》,《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等。

[15]茅盾:《致周作人》,原刊于《魯迅研討材料》1983年第11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三七》,第29頁。

[16]茅盾:《致胡適》,《茅盾選集·三七》,第35頁。

[17]茅盾:《此刻文學家的義務是什么?》,最後頒發于《西方雜志》1920年1月10日第十七卷第一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八》,第10頁。

[18]茅盾:《改革〈小說月報〉的前后》,最後頒發于《新文學史料》1979年5月第三輯,原題為《改革〈小說月報〉的前后——回想錄[三]》,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三五》,第210頁。

[19]陳獨秀:《〈紅樓夢〉(我認為用〈石頭記〉好些)新敘》,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3頁。

[20][21][22][23]茅盾:《〈紅樓夢〉(潔本)導言》,最後刊載于1935年開通書店第一版《紅樓夢》(潔本),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96,591,593、592,596~598頁。

[24]吳宓:《吳宓日誌續編》,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385頁。

[25][26]茅盾:《〈紅樓夢〉(潔本)導言》,最後刊載于1935年開通書店第一版《紅樓夢》(潔本),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93頁。

[27][29][30]茅盾:《從牯嶺到東京》,最後頒發于《小說月報》1928年第19卷第10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九》,第204~205、206、210頁。

[28]“牯嶺時辰”對茅盾的意義可拜見蘇心《“牯嶺時辰”與作家“茅盾”的出生》,《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21年第3期。

[31]茅盾:《從牯嶺到東京》,最後頒發于《小說月報》1928年第19卷第10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九》,第200~201頁。

[32]這里可以簡略清算一下茅盾筆下的幾個概念。在頒發于1935年的《什么是寫實主義》一文中,茅盾寫道:“一提起寫實主義,我們便會想到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巴爾札克,左拉,弗羅貝爾,斯坎底那維亞的易卜生,斯德林褒格,俄國的托爾斯泰,……總之,我們了解得最多的也許就是寫實主義的作家了。”“這所謂的‘寫實主義’的文學作品是要把人生照真正的的原樣寫出來,並且為的要更注力于迷信的準確性,(將這一點作為表示人生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有另一新名——天然主義——被提出來,于是我們會想到左拉,并且感到左拉的二十卷的《羅貢·馬惹爾》(Rougon Macguart)似乎其實就是範圍著巴爾札克的九十一卷的《人世笑劇》。”茅盾在這里的闡述和陳獨秀1915年所說的“歐洲文藝思惟之變遷……由幻想主義,再變而為寫實主義(Realism),更進而為天然主義(Naturalism)”的退化途徑分歧。別的,茅盾在1920年曾表現“西洋的小說曾經由浪漫主義進而為寫實主義、表象主義、新浪漫主義”,而在1958年的長篇文藝論文《夜讀偶記》中,茅盾則說“世界(歐洲)的文藝思潮是依著如許的法式成長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實際主義、新浪漫主義”。可見在茅盾的常識系統中,寫實主義—天然主義、實際主義在性質上屬于統一種文藝思潮,都是接續在浪漫主義之后、新浪漫主義之前,假如從書寫內在的事務寬窄上簡略歸納綜合的話,可以總結為天然主義(寫實主義=實際主義)。當然,在二三十年月,寫實主義、實際主義、天然主義三個概念存在不少并不作嚴厲區分而混用的情形。

[33]茅盾研討界后來廣泛援用錢杏邨的《茅盾與實際》一文來表現文壇對三部曲的劇烈批駁,但早有學者對此作出考辨,即《茅盾與實際》實在是在《從牯嶺到東京》頒發之后從頭“改排”后分解的,最後頒發的原文實在對茅盾多是確定之意。錢杏邨的修正既有對《從牯嶺到東京》的回應,也有右翼思潮成長的影響。拜見趙璕《〈從牯嶺到東京〉的頒發及錢杏邨立場的變更——〈破滅〉(書評)、〈搖動〉(評論)和〈茅盾與實際〉對勘》,《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05年第12期。

[34]錢杏邨:《〈搖動〉評論》,《太陽》月刊1928年第7號(復刊號)。

[35]李初梨:《如何地扶植反動文學》,《文明批評》1928年第2號,轉引自《中國古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年夜學出書社1998年版,第149頁。

[36]秦德君、劉淮:《火鳳凰——秦德君和她的一個世紀》,中心編譯出書社1999年版,第72~73頁。

[37]茅盾:《〈歐美新文學比來之趨向〉書后》,最後頒發于《西方雜志》1920年9月25日第十七卷第十八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八》,第49、51~52頁。

[38][39]茅盾:《從牯嶺到東京》,最後頒發于《小說月報》1928年第19卷第10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九》,第205~206,215、216頁。

[40]這一不雅點可拜見趙璕《“小資產階文學”的政治——作為“中國社會性質論爭”尾聲的〈從牯嶺到東京〉》,《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06年第2期。別的,《半夜》出書六年后的1939年,茅盾在新疆演講,說起《半夜》的創作念頭時,表現本身恰是要回應“中國社會性質論爭”:“如許一部小說,當然提出了很多題目,但我重要答覆的,只是一個題目,便是答覆了托派:中國并沒有走向本錢主義成長的途徑,中國在帝國主義的搾取下,是加倍殖平易近地化了。”這天然是茅盾后設視角的從頭闡釋,有對時局和情勢的考量,本文在此不作贅述,相干研討可拜見學者妥佳寧的多篇茅盾研討論文。茅盾演講見《新疆日報·綠洲》1939年6月1日,原題為《茅盾談〈半夜〉是如何寫成的》。

[41][42]茅盾:《讀〈倪煥之〉》,最後頒發于《文學周報》1929年5月12日第八卷第二十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九》,第239、237頁。

[43]關于社會迷信在近古代中國的成長可拜見Sun,Chung-Hsing(孫復興),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before 1949,Columbia University,Ph.D. Dissertation, 1987。

[44]唐小兵:《后五四“社會迷信”熱與反動不雅念的常識建構——以平易近國時代右翼期刊為會商中間》,《史林》2022年第1期。

[45]阿里夫·德里克:《反動與汗青——中國馬克思主義汗青學的來源,1919-1937》,翁賀凱譯,江蘇國民出書社2018年版,第21頁。

[46]茅盾:《答國際文學社問》,本文寫于1934年3月,最後頒發于《民眾文藝》1940年11月第2卷第1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3頁。

[47]茅盾:《〈半夜〉后記》,最後刊載于開通書店1933年版《半夜》,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三》,第604~605頁。

[48]茅盾:《〈地泉〉讀后感》,最後刊載于1932年7月上海湖風書局再版《地泉》一書,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一九》,第378頁。

[49]樂雯(瞿秋白):《〈半夜〉與外貨年》,《申報·不受拘束談》1933年3月12日。

[50]嚴家炎:《中國古代小說門戶史》,新星出書社2021年版,第164頁。

[51]據茅盾在回想錄中自述,瞿秋白曾給《半夜》提了不少修正看法,包含部門有顯明政治態度偏向的細節修正,茅盾也采用了盡年夜部門,斟酌到瞿秋白的文藝不雅念和黨內地位,也可以年夜致清楚彼時茅盾的文藝與政治偏向。

[52]一個被反復援用的有名例子即是章錫琛說茅盾可以全文背誦《紅樓夢》,鄭振鐸不信,章錫琛便以一桌酒為賭注,成果茅盾真的做到了字句不差背誦肆意一回,鄭振鐸年夜為驚嘆。章錫琛后來有詩留念此次賭酒:三島回來近脫曼,西裝革履帽遮顏。《紅樓》賭酒全輸卻,疝氣在身立久難。拜見錢君匋《憶章錫琛師長教師》,《錢君匋論藝》,西泠印社出書社1990年版,第270~272頁。

[53]茅盾:《〈紅樓夢〉(潔本)導言》,最後刊載于1935年開通書店第一版《紅樓夢》(潔本),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94頁。

[54]茅盾:《〈紅樓夢〉(潔本)導言》,最後刊載于1935年開通書店第一版《紅樓夢》(潔本),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98頁。

[55]茅盾:《關于曹雪芹》,最後頒發于《文藝報》1963年12月第12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七》,第112、113頁。

[56]胡適:《中學國文的傳授》,宋廣波編校:《胡適論紅樓夢》,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13頁。

[57][58]茅盾:《寫在〈野薔薇〉的後面》,該篇為作者為小說集《野薔薇》所作序文,寫于1929年5月,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九》,第584、585頁。

[59]茅盾:《雜志“潮”里的浪花》,最後頒發于《文學》1935年5月1日第四卷第五號,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〇》,第515~516頁。

[60]茅盾:《半夜》,見《茅盾選集·三》,第602頁。

[61]茅盾:《今朝創作上的一些題目》,最後頒發于《群眾日報》1950年3月24日,本文引自《茅盾選集·二四》,第149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